【太平洋汽车网 评测频道】几年前我们对新能源车型的印象,一直是围绕着“补贴”、“限牌”、“指标”这几个关键词,但是近一两年再看新能源车型,“限牌”、“补贴”这些已经不是那么左右消费者选择一台新能源车型的因素,身边有不少同事,有着富余的限牌城市指标,但还是选择了电动车型作为日常代步的工具。国庆假期回了趟老家,在一个不限牌的城市,新能源车型越来越让大家所接受,路上的绿牌车能见度也非常高。
为了绿牌而选择一台新能源车,被迫买新能源这样的因果关系在当今越来越说不过去,就以同是日系品牌的丰田举例,卡罗拉也推出过插电混动,但接近凯美瑞的售价体验还是卡罗拉,这是让很多消费者无法接受的。丰田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买车还得看体验,所以在之后的威兰达插电混动,直接以威兰达高性能版的形象与公众见面,更大的电池拥有更强的加速性能体验,一定程度算是寻找体验上的破局,电动车型在动力输出以及用车成本方面相比传统燃油车有天然的优势。
今天测试的广汽本田皓影锐·混动e+,它能上绿牌,同时它也是一台为了更好的体验而研发的车型,今天测试的目的,就是探寻皓影在增加插电混动系统后,在体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外观:沿用现款车型设计广汽本田皓影锐·混动e+在外观设计上,沿用了现款燃油版和锐·混动版本的设计风格,只是在个别位置加入了彰显插混身份的标志,前进气格删多了些镀铬装饰,加了新的轮毂造型,车身右侧充电口与尾部亮眼的“e:PHEV”标志,充分彰显PHEV专属身份,长宽高分别为4718mm/1861mm/1679mm,车身重量比HEV车型重约350kg,为了应付冲撞,前悬比HEV车型延长了85mm。
皓影锐·混动e+拥有极速绯红、威尼斯蓝、星空蓝和格陵兰白四种配色可选,除格陵兰白之外,其他几款配色,对于皓影品牌来说都是新配色。
因为车重的增加,为了应对碰撞,前悬比HEV车型增加了85mm,但实际看起来,这85mm带来的视觉差异并不明显,与皓影其它版本车型还是非常接近的,
如果不是通过尾标,很难分辨出这是一台PHEV车型,本田也是想通过设计上的淡化,来强化皓影品牌体验上的一致性。
底边与车身同色,是皓影区别与东本CR-V最直接的设计细节,东本CR-V形象上更倾向越野硬汉,而皓影更注重城市的精致生活。
在轮胎方面,皓影锐·混动e+全系只有235/60 R18一个尺寸,具体轮胎拥有米其林轮胎和普利司通轮胎两种,因为整车重量相比HEV车型有了一定增加,推荐的胎压值也有一定程度调整。另外针对底盘局部的刚性以及悬架支撑相比HEV车型都有细微的调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HEV车型,皓影锐·混动e+前后轮距都有一定程度增加,增强了轮毂安装部位的刚性(扩大安装间距及加大螺母的尺寸)。
因为电池布置在原备胎槽的地方,底盘结构相比原HEV车型没有明显差异,不会像其它新能源车型一样,在底盘下方平铺一大块电池影响离地间隙。
车厢:沿用皓影HEV车型设计内饰则基本延续了皓影HEV车型的内饰设计。设计、用料、做工都是一样的。
仪表盘显示存在些许差异,电量显示由HEV车型的10格变成了现在的20格,毕竟电池电量增加了,算是更加精准的显示。
中控区域人体工程学很出色,驾驶控制各个按键都很大,空调保留了实体按键旋钮,只是在车机系统方面,与主流车企或者是国产车企存在差距。
配备了全景影像,但受限于屏幕的尺寸与显示效果,只能是看位无死角,直观程度还是没有大屏来得实际。
乘坐体验的空间方面,与HEV车型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异,新增的大电池不占用前后排空间,后排座椅同时支持放倒。
电池位于后尾厢,采用了168节松下三元锂电芯,电池组扁平化,使得电池容量扩大十余倍后车内空间仍优于同级。后排座椅通过扩大座椅角度调整量、加强座椅包裹感、提升设备使用便利性,乘坐舒适性更强。
为了能在地板下搭载大容量电池,改变了部分地板的形状。把对乘坐舱及行李舱的空间影响达到了最小化,实现高效、低重心的整车空间。
本田的“百万年薪杯架设计师”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后备厢里面这个带提手的“大菜篮”就是他们最新的作品,这还是一台称职的“买菜车”,在空间上本田从来没有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