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1997年款本田里程3.0L轿车,采用V6发动机,行驶里程已达20多万km,最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有水温过高甚至“开锅”的故障。由于驾驶员的疏忽,车辆在发动机高温的情况下还继续行驶
一辆1997年款本田里程3.0 l轿车,采用v6发动机,行驶里程已达20多万 km,最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有水温过高甚至“开锅”的故障。由于驾驶员的疏忽,车辆在发动机高温的情况下还继续行驶,最终导致车辆熄火且无法继续行驶。
拖回厂后,维修人员直观地检查了一下,发现发动机后部暖风水管破裂,造成大量冷却水流失,引起发动机水温过高,与此同时又发现散热器上水管也有老化漏水现象,当我们要更换其水管时,在拔下水管的同时,发现冷却液里流出了淡黄色油水混合物。常规经验告诉我们,这台发动机因高温而且驾驶员还继续驾驶车辆高温行驶,引发气缸垫损坏的可能性最大。于是维修人员将发动机左右两侧气缸盖拆下,清理了冷却系水管、缸体水套、缸盖水套及暖风水箱里的油水混合物,同时更换了破裂的2根水管,并将老化的其他暖风水管也同时更换,装上气缸垫及气缸盖,将发动机装复。起动发动机运转良好。经路试发动机水温正常,于是完工交车。
但好景不长,车辆在半个多月后入厂返修。据车主反映这辆车开回去后,没有行驶多少里程,只行驶了500多 km,发动机水温又高了。进车间后,对该车进行检查,这次发动机水温已达到“开锅”的程度,用pgm故障诊断仪检测,发动机水温在98~100 ℃之间,发动机水温确实偏高,通过米切尔资料库,找来该车冷却系风扇控制线路图,对该车风扇控制线路进行检测,结果正常。风扇高低速运转正常,不存在因风扇控制系统电路引起的发动机水温过高故障。于是加足冷却水,接上pgm检测仪,进行爬坡路试。
在爬坡过程中,pgm监测的水温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之内,风扇高低运转信号显示明显。爬到坡顶后,打开发动机舱盖后,我们发现快怠速热敏阀座有慢性渗水迹象,是不是慢性渗水引起的发动机水温过高呢?上次维修时,并没有发现这个阀座有慢性渗水的现象,故障总是随机出现的。回厂后,我们更换了快怠速热敏阀及相关的小水管。拆水管时,发现冷却水里还有油水混合物,可能是上次更换气缸垫时,没有清理完的油污。加注清洗液至散热器中进行几次清洗后,加注防冻液排完冷却系中的空气。经路试,发动机水温正常,于是再次完工交车。
万万没有想到,该车没过半月,再次返修,此时车主意见非常之大,说花了那么多钱,也没有把车修好,以后不想再来修理了,企业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也进入沉思状态,维修陷入僵局。我们在思考,为什么维修了2次还没有把这起发动机水温异常故障彻底解决?故障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大家在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与研究,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再次拆下左右2个气缸盖进行认真检查。这次我们在缸体水套内又发现了大量的黄色油水混合物,但油底壳内的机油却一点也没有被冷却水混合,真是奇怪了,只有油道里的机油可以进入冷却系中,但冷却系中的水却无法进入油道,是不是有单向阀在起作用?
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机油压力(200~300 kpa)在发动机中等负荷以上时,始终大于冷却系中循环水的压力(110 kpa),造成油道内的机油不断压入冷却系中,再通过水泵不断旋转将水与油搅拌成黄色油水混合物。为了验证上述分析是否正确,我们首先对2个气缸盖进行认真检查。会不会是气缸盖因使用年代已久造成金属疲劳产生裂纹或砂眼呢?要想检查出气缸盖有裂纹或砂眼,谈何容易!第一,它不是铸铁缸盖,磁力探伤无法检测。第二、显影粉的检测,操作更加不容易。最后,想到了一种土办法,将2个气缸盖的油道孔用木桩塞紧,再将水注入气缸盖水套中,使水平面与缸盖平面相等,这时将压缩空气压入一个没有堵塞的油道中,这个油道我们选择了缸体主油道至缸盖上的油道孔。当施加压缩空气200 kpa时,我们发现在油道与水套也就是2个气缸燃烧室交接处的水道孔里向外冒气泡了。
真相大白了,由于发动机气缸盖特别是燃烧室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再加上发动机使用年代已久,就会造成2个气缸燃烧室交接位置最薄处产生裂纹或砂眼,故障根源最终找到了!更换了2个纯正本田气缸盖后,装复发动机,再次对发动机冷却系中的油水混合物进行清理,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试车,再没有发现有黄色油水混合物产生,发动机水温正常,这起因车辆使用年代已久、零部件损坏较多的综合故障终于彻底排除!